如花书屋 - 耽美小说 - 焚香祭酒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6

分卷阅读26

    。

于此同时,建章宫外还多了一具新鲜的尸体。

蹇硕死了,被何进所杀。

他想奉立王美人之子刘协为帝,并诛何进与宫闱之内。不想事情败露,被“深恨之”的何进反杀。

蹇硕一死,宦官这边生生被砍断了一条大腿,元气大伤。

何进趁此机会收揽兵权,与世族一拍即合,联手排挤宦官。

何进身为大将军,又是国舅,本就大权在握。现在空降在他头顶的那座山没了,皇子外甥变成了皇帝外甥,简直称得上如鱼得水,想怎么游就怎么游。

为了进一步打压宦官,何进开始不要钱地朝世家抛射橄榄枝。

荀家?好好好,颍川有名的大族,可不是什么人家都能养出荀氏八龙的……留在洛阳的荀家小辈已经有职位了?没关系,他不是还有个小他几岁的叔叔吗,这荀文若颇有君子之风,虽年纪尚轻,倒也文雅持重,不若就举个孝廉,让他做个守宫令,替圣上执掌文书吧。

汝南袁绍姿貌威容,广交杰士,袁家簪缨门第,四世三公,定要将此人拉入麾下。

崔家乃是清河望族,世禄之家。人丁旺盛,茂才辈出。那崔琰虽少无甚名,近几年的风评却是不错。又有崔氏嫡支幼子,师从名师,惊才风逸,虽年岁太小,但要是做个郎官,倒也使得……

……

何进算盘打得好,隔天就往几家派了辟召的帖子。

摸着红边滚金的名刺,崔颂忽然很想和祢衡学上几招,酷炫狂霸拽地将这东西丢出去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*东汉皇帝真的很厉害。不谈政绩(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来不及做出政绩),仅论权术手段。【给汉和帝比心



*关于[刀笔]:

词条的解释是: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,用刀子刮去错字,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。

我记得最初知道这个字,就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,说刀笔是汉晋士子随身携带,用来书写的工具。

三国里的那个谁谁谁就是用刀笔自杀的?

CC姑凉跟我讨论了刀笔的用法,我不知道刀笔到底算一样东西还是两样东西(笔刀)……所以姑且先按自己理解的写吧。有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大触求科普(づ ̄3 ̄)づ



*然后就是古代按虚岁算年龄的问题,这个……我真没注意(懵叽)

总之崔小颂是171年人士,所以……现在应该是19(虚)岁。

第18章明枪暗箭

崔颂有拒绝征召的权利吗?

有。

这个时代,是否为朝廷、公府效命纯属自愿。

当然,以汉末名士的委婉,是做不出类似战国隐士段干木跳墙逃跑[1]这样的行为的。他们只有一个套路:装病。

不是崔颂为了躲避洛阳文会曾想过的那种装病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装”,人尽皆知的“装”。

公然说自己有病,身体不好不能任职,实际上大家都知道,这是回绝的委婉说法。

翻开三国历史,到处可见“XXX不就(不任职),告病”的描述。祢衡就更夸张了,别人称病,他称的是狂病,意思是自己随时会发疯发狂,万一狂病发作咬着了人,可不要怪他。

客观的讲,崔颂真心觉得祢衡是这个时代的一股“清流”。

谁都知道告病是表示拒绝的暗语,为了保证双方面子上的好看,不得罪人。到了祢衡这边,愣是给玩出了一朵花来,把委婉拒绝的话整成了威胁。

——你要是敢辟召我,就要做好被咬的准备,勿谓言之不预。

言归正传。

崔颂认为,以他半吊子的水平,对付何进的辟召只有两种方案。

一是告病拒绝。其中所暗示的含义人尽皆知,意思是“我目前没有当官的意思”,或者“我不想为你效命”。简单、直接、好用。就是有个缺点:碰上心气高的主,恐怕会在他那里留下疙瘩,以为你瞧不起他。

二是徐庶入曹营,一言不发。光吃饭,不做事。少说话,多聆听。出谋划策你别管,混吃混喝我最行……大抵就是这个意思。反正他资历最轻,年龄又小,过于锋芒毕露反而会引来不快,谦虚低调才是硬道理。但这也有个问题:他要是玩一言不发,不是因为谦虚,而是因为肚子里真没有货。到时候何进要是问他建议,他答不上来怎么办?说自己没有真才实学,估计没人会信,肯定会被当成消极怠工……为啥消极怠工呢,难道是因为对毗佐的主官心存不满,或者瞧不起他?

绕来绕去,结局又回到了原点。

既然不管怎么选都可能得罪对方,与其战战兢兢地去当木头人,杵在眼皮底下碍眼,倒不如一开始就别去。

打定主意,崔颂打算让大侄子帮忙,修一封告病书回绝何进。

这封信终究还是没能写成。

在洛阳文会之前,崔琰曾跟他说过,他意前往北海,到名士郑玄处求学。

而名士郑玄,正是被称为“经神”,与崔颂的老师齐名的儒学大家。

对于当世读书人而言,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,哪怕山高路远、世道险恶,也阻挡不了他们。

可是崔琰选择放弃这一次的机遇。

不是因为恰逢帝丧,通关用的符传被严格限制,而是因为刺客一事,他放心不下比他小了八九岁的叔叔。

在幕后黑手落网之前,他不愿意离开洛阳。

原本因为求学的事,何进的辟召崔琰肯定是要拒绝的。可如今他既然决定留在洛阳,接受何大将军的橄榄枝,入朝为官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。

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士子的想法。纵然何进以前是个屠户,出生贫贱,叫很多士子看他不起,但是谁让何进有个当皇后的好meimei,带他坐上权利的巅峰呢?要想做官,还得先过何进这个坎,更何况,比起和他们仇红了眼的宦官,何进勉强算是他们这边的人,应他的辟召入仕为官倒也无妨。

这些士子自小饱读圣贤书,为了就是一展宏图,替朝廷效命。至于挂在何进名下,是否真的认同他、为他服务,这就不好说了。
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听到崔颂不愿出仕,崔琰自是免不了惊讶一番。

但他很快就想起当初崔颂对何进的评价:

多勇少谋,行事鲁莽,不足与谋也。

这一评价,老实说,崔琰觉得有点过了。

何进虽然宥于出生,不善远谋,但他从一介草民成为权力中心第一人,又得到名士杨赐的亲眼,拜其为师,终究不是蠢人,甚至可以称得上机敏。

崔琰实在不能明白,为何自家从父会对何进抱有这么大的偏见,认为他“不足与谋”?

如果崔颂能够听见崔琰的心声,他大概会默默吐槽:作为一个早死的炮灰